当前位置:上海翻译公司 >> 杜阿拉语翻译服务
杜阿拉语翻译服务
喀麦隆最大城市和港口。在国境西南部,武里河河口上游24公里。人口约48万。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殖民者曾在此贩运奴隶并掠夺象牙及农产品。现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、交通枢纽。有食品、化学、木材加工、纺织、造纸、橡胶、水泥、车辆和船舶修配等工业。港口分南、北两区,可泊巨轮,有石油、木材和香蕉专用码头。全国90%的出口货物经此输出;中非、乍得部分进出口物资由此转口。沿海风景如画,旅游业发达。铁路东通雅温得、恩冈代雷,北通恩康桑巴。有国际航空站。   

该港属热带雨林气候。年平均气温24~28℃。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雾季,每月平均有雾六天。全年平均降雨量约3000mm。平均潮高:高潮为2.5m,低潮为0.5m。   

港区主要码头泊位有20个,岸线长3580m,最大水深13m。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、门吊、装载机、拖船及滚装设施等,其中拖船的功率最大为1471kW,还有直径为203.2mm的输油管供装卸使用。港区库场面积达44万平方米,水域场地20万平方米。装卸效率:水泥每天装1000吨,香蕉每天装700吨。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为8.2万TEU。主要出口货物为可可、咖啡、香蕉、棉花、木材及石油等,进口货物主要有机械设备、车辆及消费品等。在节假日中如果需要,经过申请也可安排作业。

Akwa是杜阿拉的夜生活中心,Bonanjo则是商业和行政中心。这一地区有着城市的主干道以及一些喀麦隆最高档的餐厅,咖啡店和法式点心坊;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可以找到一些酒吧和夜总会;Eko市场则是喀麦隆国内最大型的是市场。杜阿拉的人居消费水平是非洲最高的城市,在全球排第27位,名列台北和洛杉矶之前。[1]近年来,杜阿拉也逐渐成为在喀麦隆中国人最集中的地方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有大约2000名中国商人在杜阿拉从事鞋帽箱包、服装等批发和零售业务。在杜阿拉市中心不足200米的阿玛卡伊久大街两侧开设了多家中国商城。

杜阿拉作为非洲中部地区的大港,吞吐量占喀麦隆全国总吞吐量的96%;而且喀麦隆80%的工业和95%的进出口贸易都汇集杜阿拉,所以港口是杜阿拉非常重要的城市建设。[在1998年港口进行了管理改制和港区秩序整顿,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显著改善。为了改善航运条件,1998年7月起开始疏浚了杜阿拉25公里长的内河航道;新增高架起重机加快货轮卸货进度,清理集装箱码头使得进出港区更为便捷;也提高了集装箱通关效率。另外,港口的冷藏、清淤、导航等服务项目已逐步转变为由私营企业租赁经营,效率明显提高。喀麦隆总统保罗·比亚决定,在国家财政给于支持的情况下将包括港口在内的杜阿拉市建设成为「中非地区的橱窗」,从而达到吸引世界各国投资者在杜阿拉投资的目的。  

杜阿拉的不足之处也是十分明显的。城市缺乏商务区,电力、用水等问题也供应不良,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港区航道吃水线不够。目前航道仅深7.5米,即使涨潮时也只有9米多。不仅疏浚航道每年需要花费40多亿非洲法郎,即使将现有航道掘深到10米,外国远洋巨轮也难以进入港口,这极大地限制了杜阿拉港的发展。

杜阿拉人(Douala)   西非喀麦隆民族。又称迪瓦拉人、德维拉人。主要居住在喀麦隆南部杜阿拉等城市以及武里河口地区。另有少数分布在尼日利亚和赤道几内亚。属尼格罗人种班图类型。使用杜阿拉语,属日尔—科尔多凡语系西北班图语群。1955年创制拼音文字。多信万物有灵,崇拜祖先和水神;少数信奉基督教。原生活于迪班巴河畔的皮蒂,18世纪初迁徙到今居住地,分为马斯和恩杰两个支系。自19世纪末遭受德国殖民统治。20世纪初,曾为收回被德国人夺去的土地而斗争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被英、法帝国主义分割。社会以父系氏族为基础,以家庭为基层单位,农村设有村社会议或显贵会议。社会分为 3 个等级:自由人、奴隶后裔和奴隶。酋长和富人实行一夫多妻制。普遍存在舞蹈组织。经济以渔业和热带农业为主,部分人从事畜牧业。杜阿拉人是喀麦隆最早与欧洲人发生贸易关系的居民,1800年后他们垄断了国内与欧洲人的贸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