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上海翻译公司 >> 巴米累克语翻译服务
巴米累克语翻译服务
巴米累克人是西非喀麦隆民族之一。约200万人(1980),主要分布在西方省的班布图州、梅努阿州、恩德州、米菲州、上恩康姆州,以及滨海省的蒙戈州和恩康姆州,约有90个独立的小酋长国。属尼格罗人种班图类型。使用巴米累克语,属尼日尔-科尔多凡语系贝努埃-刚果语族。信仰天主教。有关研究者认为,巴米累克人发源于现蒂卡尔人居住的上姆班河地区。按父系继承,实行一夫多妻制(见一夫多妻制家庭),在众多儿子中只有一人为合法继承人。居民按年龄、性别、职业分属不同社团,如长老会、行伍会、妇女会等。男子年龄等级始于9~10岁,并不举行任何秘密入社仪式。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,年龄等级制度日趋解体。土地属酋长所有,酋长将属地分配给居民,居民可以将所得土地传给子孙,但无权转让。死者若无继承人,土地仍须归还酋长。现在允许同一集团居民之间买卖土地,但绝不许出售给外人,以免损害酋长的特权。巴米累克人多定居务农,主要种植玉米、芋头、花生及香蕉、油棕等。男子会打造锄、斧,妇女善制陶、编篮。手工艺人擅长在凳、椅、柱、门框和面具上雕刻人像和动物像,用象牙雕刻喇叭、手镯等物品,并有许多人经营运输业、工业或出国经商,成为喀麦隆新兴的民族资本家。   

喀麦隆巴米累克地区的西非居民。约有90个民族,操尼日-刚果语系贝努埃-刚果语支语言,20世纪末人口约212万。按父系血统传代、继位和继承遗产。婚姻为一夫多妻制,行重聘礼。为定居农民,主要农作物有玉蜀黍、芋头、花生。男人建造房屋、整平土地、参加各种手工业,妇女耕作。家畜极少。祭祖是主要信仰形式。医生既施魔法又用药物。有些巴米累克人特别是北部的人们已信伊斯兰教,其馀的已经改信基督教。

喀麦隆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,南与赤道几内亚、加蓬、刚果接壤,东邻乍得、中非,西部与尼日利亚交界,北隔乍得湖与尼日尔相望,西南濒临几内亚湾。海岸线长354公里。全境类似三角形,南部宽广,往北逐渐狭窄,乍得湖位于它的顶端。南北最长距离约1232公里,东西约720公里。全国地形复杂,除乍得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,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。西部和中部为平均海拔1500~3000米的高原,成为尼日尔河、刚果河和乍得湖等水系的分水岭。西南近海处的喀麦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,海拔4070米。主要河流有:萨那加河、尼昂河、武里河、洛贡河及贝努埃河。主要湖泊有乍得湖、巴隆比湖、尼奥斯湖。喀麦隆属热带气候,南部温度不超过25℃,气候湿热;北部通常在25℃~34℃之间,气温高且干燥,全国年平均温度为24℃。每年3月到10月为雨季,10月到翌年3月为旱季。降雨量由北向南渐增,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。喀麦隆火山山麓全年降雨量高达1万毫米,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。按地理环境特点区分,喀麦隆大致可分为5个自然区:西部山区、沿海森林平原、内陆森林高原、阿达马瓦高原、北部热带草原。   

人口:1520万(2001年)。全国约有200多个部族,主要有富尔贝族、巴米累克族、赤道班图族(包括芳族和贝蒂族)、俾格米族、西北班图族(包括杜阿拉族)。与此相应,全国共有200多种民族语言,均无文字。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。主要民族语言有富拉尼语、雅温得语、杜阿拉语和巴米累克语,均无文字。富尔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兰教(约占全国人口的20%);南部及沿海地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(占35%);内地及边远地区仍信奉拜物教(45%)。